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女士使用“个人碳账户”已经快1年时间,她的绿色消费场景涵盖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转化成减碳量和碳积分,换成奖品。“这种激励会让我更多地选择绿色出行生活方式。”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消费端降碳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碳普惠机制通过为公众建立碳账户,对家庭和个人节能降碳行为量化并赋予经济激励,在全民中引导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促进降碳的创新机制和有效手段。
“双碳”目标提出3年以来,我国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关部署,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消费端的碳减排成重要领域
赵女士介绍,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中,在外卖平台选择“无需餐具”可获得45.72g减排量,每骑行共享单车1公里可获得250g减排量,通过指定渠道购买绿色家电,并投入使用后最多一次可获得375kg减排量……“通过个人的绿色积分账本,积分可以兑换电影票、鼎泰丰兑换券、30天美团畅骑卡、甜品礼券等。”
近年来,消费端的碳减排已成为“双碳”的重要领域。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普及,以及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政府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碳减排活动之中。
据了解,全国多地已普及碳普惠概念,面向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对其绿色低碳行为的环境效应进行具体量化,并通过政策激励、商业激励和碳交易等机制为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一定的价值,从而形成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绿色低碳治理的良性循环。
新能源发展位居前列
“在我们的渔光互补池塘,水上可光伏发电,水下可养殖虾蟹和海参。”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老十五村党支部书记崔建玉坦言,自从村里引进了光伏发电、渔光互补等项目,村民得到了实惠,切实参与到“绿色低碳”活动之中。
崔建玉提到的渔光互补项目其实是华润财金红光渔业800MW光伏发电项目,于今年7月6日全容量并网。项目每年可提供清洁电量11.21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7.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0.2万吨,运营期内预计营收约109.2亿元。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可再生能源既是排头兵,也是主力军。有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走在前列,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以华北地区为例,80平方米的屋顶可安装1万瓦的光伏组件,一年可以发13000度电。如果家里有电动车,一年的用电量在6000度左右,还有7000度剩余,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双碳”3年成绩斐然http://www.bj6611.cn/